close

認識自己的關係原型家庭關係後要如何改善關係呢?這是許多人的疑問。

無力改變也不願改變現有的家庭關係的人,想把重點放在經營新的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他們提醒自己千萬不要重蹈覆轍。至於與原生家人的關係想到再做改變吧!

要求自己立馬著手改善家人關係的行動,回家告訴家人對於現在家人間情緒糾結糾纏每個成員都有份,要求一起進行家族治療?家人無動於衷,為什麼是我在做?難道只能自己寂寞的先療傷諮商嗎?

無論你想怎麼做、想要如改變或調整,都可以。就依據自己當時的狀況評估一下,最終的目的就是能夠回

回家前的你我需要認識自己的關係樣態與家庭關係,讓自己在關係中可以放鬆自在的互動,這樣的目標我們稱為提升自我分化程度。當我們與人、與家人接觸時,看見觸發情緒反應的機制和過程。清楚自己每個反應中的情緒與想法,就可以找到先安穩自己的機會。讓自己的平靜與穩定的變化帶回所屬的系統,擴散傳遞這份平靜的情緒感受。

有不少人對於讓自己嘗試投入自我分化的練習過程之前,都抱持疑問。後來我聽到他們說面對不可控制的他人,倒不如要求自己比較實際不如做自己能做的,改變自己來得直接」,將重心移回自己想法或心態的調整,反而來得踏實與直接。調整的成果不是立竿見影,但持續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感受與看到不一樣的關係。我認為這是為了成為自在的自己、更喜歡的自己所做的調整,調整之後的最大受惠者就是自己。

提升自我分化程度,包括有幾個概念。

一是思考的能力。這思考能力不是天馬行空的創意想像,也不是基於情緒經驗杞人憂天的漫天假設,而是依據客觀事實資訊,同時忠於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有所想法做出選擇。

接觸客觀事實是個很重要的工作。舉凡人數與順序、出生與死亡、就學或畢業、哪一天、在哪裡、有誰等等人事時地物,都算是客觀事實。有時我們可能處在悲傷、興奮、生氣、震驚等任一高度情緒時,沒能注意到當下除了自己與所接觸的事物()外,還有些甚麼人、事、物。一旦我們打開感官並接收事實資訊,對事情的想法就能有所不同。

二是放鬆與彈性的能力。能專注很重要,緊繃的專注往往是感官能力過度用力而窄化原有功能的現象,相對不緊繃的專注是需要練習的。做事必須經由一定程序與方法是重要的,人與人的接觸互動過於堅持不可變化可能就淪為僵化。在不失原則立場的前提下,有彈性的態度結合不緊繃的言詞表情表達,透過多練習事可以達到的。

三是相信自己的程度。透過練習觀察自己、了解自己之後,找到自己的原則與立場    ( I POSITION)。這是一段經歷瞭解、練習、驗證與修正的過程,知道甚麼是自己的立場原則,形成自己的生活與行事的信念。換句話說,這是基本自我的進化歷程。

四,友善親合而非順從順應的高度自我價值。任一關係裡,人與人的互動有個難題就是情感借貸,一不小心這情感上的借貸可能成了勒索與被勒索或寄生與被寄生。藉用借貸的觀念,是期待付出的情感與收到關注接納能夠平衡。借貸一旦不平衡,我們內心又有著靠近依存的需要時,當然會忖度自己要退讓配合還是繼續要求。我們常常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朋友和伴侶,多半時候對方也用了他們期待被對待的方式與我們互動。

如果你看懂這樣的關係,你也知道自己的原則,你選擇開放到怎樣的程度仍不失自我的界線。對方的不滿是自己所瞭解也接納的,這不會成為打擊自己而擔心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又或者,你看懂這當中自己還有進化的空間,讓自己再調整一點。平靜的心可以為大腦的專注與思考帶來更好的效益,你的感受與情緒仍在,但因為夠瞭解自己,再調整配合之間充滿彈性,認定自我的價值不變。

 

自我分化之我立場練習

請持續觀察練習!

觀察自己的情緒導向決定經驗多?還是依據客觀事實的理性思考做出選擇的經驗多?

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有怎樣的歷程,可以為自己在哪個時機點上做一點不同的思考性反應?

自我分化.jpg

arrow
arrow

    馬康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