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隔離

常見在杜絕疾病擴散的處置,是一種極端的方式,以前我們就見過這樣的處置,如肺結核、SARS。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防疫工作上,也對感染者採取了這個非常的措施。這個重要的措施,短時間之內確實收到阻止疾病感染擴散、控制疫情的效果。防疫中心位處控制腳色,拒絕來自嚴重疫區者入境,也是這個概念。無論決定隔離的政策,或者因病被隔離的人,需要一反以往的自由地交流、活動,看起來都是很不得已,也需要接受的事。

隔離的影響之一,讓我們明白事態的嚴重性,在關係高度焦慮時會採取的因應方式。換個說法,就是切割(cut-off)。隔離或切割對人與人之間、社會、家庭的影響,還有心理上的壓力,更衍生有情緒上的起伏或調適上的困難,或者焦慮。Bowen認為每個人內在都有兩股動力,並以光譜的概念說明。一端是尋求個人、一個人的行動和自由,稱為個體性。光譜的另一端則是尋求與他人一起的歸屬感、情感或情緒上的融合,稱為一體性。

一個人感到孤單的時候,需要家人、朋友,透過互動感受情緒情感的交流和陪伴。從生物學的觀點,物種都會想辦法延續生命求生存。有伴,讓我們感到不孤單,可以一起努力找到生存的方法。因疫情而被隔離或被切割的人,不會開心。他們在這麼不安的狀況下,與親友聯繫感受與他人同在,獲得陪伴有多一點能量獨自一個人承受症狀帶來生理上不舒服,以及隔離的生活。

韓國隔離安置罹患新冠病毒患者地區被公開後,引起附近居住者的抗議。郵輪上有確診患者,也被拒絕進港靠岸入境。多家航空公司也停飛部分嚴重疫區的航線,甚至有些地方以黃禍指責。倘使出於內心的不舒服、不安或害怕的情緒,未經思考的切割行為就屬情緒性反應的現象。若依據事實評估、思考後,做出的隔離的決定,那就不是情緒性的反應了。結果看起來同樣都是切割,但過程很不一樣。政府、社會大眾,當然也包括被隔離者,思考後的行動顯得平靜理性,讓人比較容易接受。

 

自我分化之我立場練習

防疫上隔離、切割有其必要性,不是不可以的反應或行為。我知道這些專家們透過感染途徑、公共衛生研究、醫療上的執行等數據與客觀事實的觀察、思考,做出來的決定很重要,確實能夠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安全。

在人與人之間,有時候切割也有必要性,這可能是處理關係焦慮時短效的措施。所謂的必要性,同樣地需要做客觀的觀察,理解事件(或隔離)對自己帶來的影響,然後可以平靜處在被隔離的環境處所,或接受與隔離安置處所鄰近生活。而不是暫時失去部分自由或不方便就加以指責、或抗議等情緒性反應的行為。理性思考下做出的選擇,讓我們平靜些。當然,這份平靜感也會慢慢擴散影響我們周遭的人。

 

認識Bowen Family System Theory

切割,CUT-OFF,是極端疏離的結果。

情緒切割,主要特徵是否認與父母之間尚未解決的強烈情緒依附,在行為或心理上佯裝出相較於真實自己更為獨立的樣子,並藉由內在機轉或物理距離來保持情緒的疏離。(Bowen, 1974)

我們的生活中可以從以下的一些現象看到情緒切割的現象,如:就學或工作地點,刻意選擇遠離原生家庭所在地;我和家人完全沒關係、完全不像、打死不相往來;成為逃家、流浪、隱居的人;與關係緊繃的對象之間不聽、不看、不理會相關訊息,更不接觸、不聯繫。

arrow
arrow

    馬康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