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校(幼兒園)舉辦一場變裝(舞會)的活動為例,這是需要父母花心思準備的活動。
你如何準備孩子參與活動的衣服?依據你的資源、經驗,還是依據孩子的能力/喜好?或者有其他方法?
那平常呢?孩子會如何穿上自己每一天的衣服?你事前準備好?孩子自己決定的?你幫他穿上?是前一晚就讓他穿好上床,隔天一起床就是這一身衣服嗎?還是起床後由他自己穿上、自己變化穿搭?
我們可以一起想想這項任務是如何完成的?是怎樣的過程?誰來構思與準備?結果有如預期的一樣嗎?我的朋友們和我自己的經驗大致相同,就是年紀越小的孩子,父母介入越多,或由父母決定。年紀越大的孩子,大部分都不希望父母介入,結果常和父母期待的不同。至於過程,彼此的想法越接近,越容易準備,氣氛也越輕鬆愉快,甚至有趣。彼此的想法差異愈大,準備就越困難。過程中為了依據誰的想法、由誰決定、還蠻容易有衝突。有的朋友選擇退一步讓孩子自己籌畫準備,有的則是用力說服孩子接受他的建議,有的直接被孩子回嗆後,以更強硬的態度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作法或決定。就像一言堂與異言堂的狀況。一言堂的家庭,父母決定的事,沒有機會商量,孩子必須配合照著做。異言堂的家庭,孩子有機會表達與父母不同的想法,或做不同的選擇。
我用許多人形容寵物兔安靜、聽話、可愛、柔軟、體型小,來形容家中孩子安靜、順從、討大人開心的模樣。暴龍的形象被媒體塑造為兇暴、完全不受人類支配、需要隔離或夠遠的距離人才夠安全,我藉此形容孩子情緒激動時吼叫、聽不進父母或大人說的話、甚至背道而馳的模樣。不論幾歲的孩子,當他以聽話、貼心、順從的態度面對父母時,父母容易感到開心。相對地,孩子以咆哮、強烈情緒表達與父母不同意見的樣子,父母往往感慨地表示孩子叛逆、沒有以前可愛了而不開心。親子之間的互動,孩子聽話順從感到愉悅貼心是父母心情的一端,孩子不聽話又激烈表達而感到懊惱、生氣則是另一端的心情。可以觀察到孩子表現順從聽話與否,足以影響父母的心情有著兩極端的大差異。
以核心家庭為一個情緒單位來看這樣的事情,不難理解一言堂的家庭就是情緒融合程度較高的情形。難以區分情緒和思考,往往主觀的感受超越客觀合理的思考。在意他人的觀點或以他人感受為前提的情形下,容易放棄自己的想法、忽略自己,很難建立有彈性、包容又開放的對話和互動。從高度的情緒融合的狀況推往自我分化較高程度的練習,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以慢慢練習做到。
我的朋友告訴我,當孩子表現一次次不如他的預期、不依他精心規畫安排的方向發展時,簡直就是捶心肝,心裏頭滿滿的不高興、暴跳如雷,認為孩子不懂自己辛苦和用心。在這陣風暴般情緒緩和之後,他再回想當下的狀況,完全不記得「與孩子溝通」時是甚麼情形。他的太太在一旁補充描述孩子是搓手好幾次之後才走到爸爸面前,結結巴巴小聲說話地透露的他想做的事,以及當爸爸大聲責罵時孩子脹紅的臉與濕濕的眼眶,沒有再多說一個字地沉默站著。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當下如此激動,激動到完全看不到聽不到。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他陪著孩子看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諮商,他仍會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但頻率越來越少。
我們一起回顧兩年來他做了甚麼。他表示下班到進家門前,先讓自己把工作的情緒擺一邊。進家門後確認一下孩子們在哪裡、做甚麼,也觀察自己在這種時候是甚麼心情。他看到孩子和同學傳訊息聊天、玩遊戲、使用電腦打作業報告、或是吃飯看電視,成績也維持在全年級中等以上的表現。孩子做的事很一般,不違法、不造次,完全不需要生氣不滿。這些,只是他以前從沒有仔細看過。當他可以比較平靜之後,他觀察到孩子主動靠近他的次數變多了,他聽見孩子竟然分享起在學校的狀況。接著發現他一開口建議孩子可以如何做,主動表示想要介入處理後,孩子就沉默或簡單地回應他幾個禮拜。當聽孩子說話的時間一點一點地增加,他就越有機會接觸到孩子、瞭解孩子的想法,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孩子的想法/作法挺不錯的,只是和他想的不一樣。現在面對親子之間不一樣的部分,還是有衝突,他可以很快地覺知,然後讓自己平靜一點。這變化是他期待的親子關係,他很開心。
我的朋友跟我分享過去的觀念,以為孩子一定要聽話才對,但現在明白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是有他的道理,並不一定要依照爸媽說的去做。自己當年也曾走過這樣的青少年歲月,事事順從爸媽當個聽話小孩很累,認為爸媽不了解自己,不舒服的情緒累積之下,不知不覺地變身暴龍,憤怒、呲牙咧嘴、吼叫。這經驗為自己爭取到想做的、想要的,甚至在職場,他過去也沿用了這樣的方法許多年,直到孩子出了狀況才有機會看見這個家,後知後覺地看見家人、看見自己。他不好意思地說,現在別人形同他流露慈祥的氣息。
我的朋友這兩年來的轉變,呼應了Bowen理論,學習觀察家庭系統中的情緒流動,找到情緒開關、歸納出自己的情緒模式,再思考嘗試不同的方式做調整的行動。孩子的問題,是讓自己看見家庭情緒系統出了狀況,自己在系統中,也需要對孩子呈現的問題負責任。換句話說,順從聽話是高度的情緒融合所呈現過度高低功能互惠的情況,是過於委屈地交換自我,無法做自己。
我認為沒有人願意一直穿著暴龍裝或兔子裝,讓別人以為自己總是乖戾或溫順。那不過是在極為在乎父母的情緒融合情況下,學習而來表達不同或順應的極端姿態。學習看見、聽見自己與他人的聲音,允許他人與自己不同。尤其是自己深愛的家人,接受各自以殊途同歸的方式相處,不以自己單一標準做為唯一的準則。這也是自我分化的歷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