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統思考中,研究重點是放在整個關係系統上,了解情緒如何透過它循環運作,以及在過程中各種自動形成的歷程與模式。」(摘自包文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 p43)
我、家人與情緒系統有關係?關聯是甚麼?又有哪些現象?我就以自己為例來說明。
完成大學學業前每個學習階段,我一直是個表現中等的學生。不論我認為自己有多用功、多用力投入,成績的數字大約都在平均數上下,高中則是常常低於平均數的時期。高中的第一學期我媽媽參加了的家長會,對導師提出她對於我投入讀書與表現之間關連的困惑。
到目前為止,對這段文字呈現出來的情形,你的看法是甚麼?
現在我會這麼說。首先,對我的父母而言,孩子的成績表現是他們在意的,也是父母們共同的慢性焦慮之一。其次,子女成績優秀彷彿就是一個讀書人的家庭,家族長輩以及鄰里都會予以肯定和尊重。這是多世代家庭傳遞了情緒與價值觀的訊息,也是家庭投射的資訊之一。再者,我的學習成績是我外顯的表現之一,也是他們認識我的腦袋怎麼想、如何運作的接觸途徑。加上當時我也搞不懂自己怎麼念書的,說不清成績沒有起色是怎麼回事,他們無法理解的時候,開始著急了。我的表現(症狀),成為他們可見可及的焦點。和他們認為的不一樣,啟動了他們的焦慮,他們想要舒緩或解除由我的成績觸發他們內心不安的情緒,因此採取行動到學校參加家長會。
高中十幾歲的年紀,我看見、聽到、也感受到他們的煩惱的語氣、言詞以及行動,我認為不能也不想讓父母擔心,更加謹慎努力也更懊惱。我的父母當然也看見我的作為,他們把在意放在心裡不敢問我,擔心直接問我會對我造成更大的壓力。因此,轉而問學校的導師,期望可以讓老師知道我在家中的樣子,擔心老師對於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會以為家長不夠關心或學生(我)不夠認真,也期待導師可以提供一些提高讀書效能的方法。
我現在會這麼說。父母有理解困難的不安情緒流動傳遞給我,我在意他們的心情想要改變他們的心情,我也不開心地想要用力改變當下的狀況。我在搞不清楚處的焦慮狀況下聽父母親的話努力、用力,承擔了他們的情緒與在意的事情,更視為也是自己必然要做到的責任。我對於為誰而讀書沒有多想,我以為我把書念好成績提升就是個讓父母滿意、輕鬆的好孩子;看到父母為我做了許多的事情,我似乎只有念書一件事的時候,讓我自己感到無能;成績在我努力之後遲遲沒有起色,我感到無力與抱歉;我會假裝不在意來掩飾我不知所措,或是激怒父母讓他們放棄對我做了許多體諒的事。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的情緒,在我的身上激起一番反應後,又傳回給他們。挫折、無力、不知所措、失望等等被辨識出來的情緒,在我與父母之間來來回回的傳遞著,我們漸漸在互動中有著越來越強烈感覺。這個核心家庭成員互動之中,情緒就是這樣的流動傳遞著。彼此之間經驗的情緒越來越明顯,關係越來越緊繃,情緒系統也就顯而易見了。
有一天,媽媽對我說出她放在心裡許久的疑問,「你怎麼不能像哥哥一樣會念書、成績都可以拿獎學金呢?」。我只記得當時不高興地回了話其中一句是「我也不知道啊!」。不能明確記得但有印象很多想法在腦海中穿梭:我又被比較了,我可不要和別人比嗎?;大家都說我是誰的妹妹,我以後要讓他們說原來你就是她(康哲)的哥哥阿;我要做他們(家人)做不到的事;…。
你發現在這一段的文字描述中,我和我媽媽的關係變得更緊繃、緊張了嗎?
這一段,我要表達的是關係緊張,換另一個說法就是情緒融合程度高。情緒系統中沒有區分那是誰的想法、這是誰的感覺情緒融合在一起,視為一個不需要區辨你我的情緒狀態,就是一個未分化的情緒自我團。我當時說的那句話「我也不知道啊!」,就是自動化的情緒性反應。在沒有觀察到自己聽到媽媽的話有甚麼想法和情緒之前,話中有我不喜歡的比較、厭煩與無奈,這些在我的腦袋中出現多次,熟悉到一聽到類似的語句就會立刻做出反應。我表現出想都沒想的就說出口或者現在稱為秒回應的行為,Bowen把這種一再重複形成的熟練反應,以重複性取代了潛意識的說法。
另一部分,往往我們很習慣對於不安的事情或話題以忍或壓抑因應,忍耐、忍讓的態度呈現了期待自己以體貼的想法迴避對方在意的話題或情緒反應,可以與對方不生氣地繼續互動對話,往往隨著時間累積更多的忍耐關係更加緊繃。為了避免衝突,我們在沒有覺察的情形下,交換出自己從未釐清的基本自我。這基本自我的部分可能是價值觀或是信念、原則、界線。直到自己不願意再退、再讓,必須堅持在某種作為或某個要求時,僵持而衝突。
比較或不公平的行為、感受和經驗,是家庭情緒系統在焦慮提高的時候透過家庭投射呈現出來的。符合父母經驗的言行舉止,不會對他們帶來不一樣的經驗而感到不安。一旦與他們的經驗無法吻合時,他們只能依據既有的觀點來認識,「比較」是其中一種方法。他們成長與工作持家的年代,沒有人教他們這些系統理論的觀念,社會環境中也沒有這樣的資訊,不出現比較性的語彙應該很難吧。這是我在學了理論之後才瞭解的事。
在學習挫折的過程中,喜歡閱讀,這個興趣陪我找到抒發情緒的管道,開拓發展我對不同事物的觀察與想法。知道要考試,但我總會先看完一本經典小說或人生語錄之類的書之後,才開始念教科書。我漸漸以自己的步調學習和準備,沒有放棄和同學利用假日到電影院看電影、組團讀書。上大學是我高中這一階段性任務的結果之一,這以成績表現的結果還令我的父母們感到意外的。
考試、閱讀和我自己成為一個三角關係。我和考試的關係是焦慮的,於是我綁住了閱讀,成為我因應焦慮的方式。在閱讀的時候有共鳴,我和閱讀成為圈內的關係,一起面對考試這個圈外的傢伙。另一方面,我從閱讀中獲得支持和愉悅的經驗,我認為我不是一個人面對媽媽或爸爸傳遞過來的焦慮不安。在父母的眼中正事是準備考試要趕緊念書,把所有清醒的時間通通拿來念書。和同學看電影叫做不幹正事,考試前我卻閱讀課外讀物,就成了現在所說的拖延症。對父母而言,我的行為表現無異是子女考試成績不理想的焦慮之外,再添加一項不安的刺激。
高中階段,我有自己的步調和想法。以前覺得很奇妙,現在這想法沒有變,但我可以清楚地說青少年是個發現自己、建立認識自己、對自己是個怎樣的人逐漸形成清楚概念的階段。Anil Seth曾在TED對意識的研究發表演說中提到意識是透過Body(身體感官)、Perspective(觀察)、Volition(意願選擇)、Narrative(陳述)、Social(社交互動)形成的。我認為這也是基本自我形成所需要的各種管道,基本自我包括了我的想法、感覺、表達、透過身體感官接受並理解環境中人事物的資訊,成為我行事判斷的依據。我知道自己跟不上學校安排的學習進度,理解自己和他人學習上的需求和經驗一定不同,所以我用了自己能讀能學的策略或技巧緩慢前進,並練習不和他人比較。
我曾在「自我分化之路─(四)當自我分化行動開始的時候,需要這一劑預防針。」這個主題中分享過自己書桌的故事,我想這是我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和認識,才能堅持下去的作為。同樣發生在我和父母之間的情形,我對自己求學過程中學習的需要有足夠的瞭解,才能掌握自己並以適合自己的步調前往自己要的目標。父母的解讀是我自己知道要念書了,知道念書很重要。我的想法略有不同,我同意念書很重要,但我的目的不是讓鄰里尊重我或我的父母,而是我真的喜歡閱讀。我明白成績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是必要的途徑,我透過考試這個中介的腳色達到我的目標,做我自己。確定自己的想法或立場與他人的不同,雖有相同的作為,這也是自我分化。
再一次提出「我、家人與情緒系統有關係?」、「關聯是甚麼?」、「又有哪些現象?」,思考一下。
核心家庭就是一個情緒單位,我與家人就是個情緒系統。受到事件的影響,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其他人被影響之下也有情緒產生。而我的、家人的情緒更在接觸或相處的過程中,傳遞、流動、擴散彼此影響。
你觀察到的現象,都是家庭情緒系統的一部分。
本篇刊載於:
#bowenfamilysystemtheory
#bowen家庭系統理論在台研究及運用中心
#bowen理論的實踐與運用初階班
#包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