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你、我,這裡有三個人同在一個地方(社群或群組),我在其中,和我對話的是你,另一位就是他。

如果你和我是同事,你我之間的對話可能是以工作為主題以及相關的遭遇和心情。討論工作怎麼做,你我可能有不同的做法與想法。當你我是資歷相當的合作關係時,表達各自做法和想法是過程重要的一部分,才有機會瞭解合作對象考量的環節和層面,將彼此重視的部分整合在一起成為可行方案。我是菜鳥新手,請教你工作怎麼做,可能依循你的做法來執行,或是以你的經驗為主,其中一小部分是我想嘗試自己的想法去做做看。以上是理想狀況,你我二人都願意聽對方的想法,也願意信任對方嘗試或調整為不完全是自己一開始想的情形。

職場裡有趣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帶著自己成長的經驗、價值、個性以及情緒因應的習慣,在此交流、發展出各自的關係與情緒系統因應模式。如果我總是不放心別人到底能否做到如我期待的程度,與人合作的過程中,我可能就會事必躬親、頻頻核對他人的想法與做法,甚至可能認為他人比現不如自己預期而把事情攬自己回來做,委屈地認為別人都不懂、幫不上忙。如果你我二人都堅持自己想法難以整合,漸漸地就會認為對方難搞、難溝通。當我這個有想法的新手菜鳥遇到想法態度都很堅持的前輩,每每提出自己的想法卻不被支持獲同意後,我會感到不被信任無法成長的挫折,我會期待有人可以出面緩頰或支援。有人,他,可能是另一個資深的工作者,他可能習慣不做其他意見表達支持。他,可能是單位主管,我期待雙方各自堅持的時候主管出面調解或裁示。他,可能是我的家人,聽到我講述工作上的經驗後,提供建議或策略幫我突破當下的僵局。

你我兩個人的關係,在沒有合作的時候容易維持平和愉快。一旦需要合作,其中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有很難調整或修改的時候、很難放手讓對方參與的時候,關係就變得比較緊張、不和諧。他人,可能是原本的二人其中一人找來的,也可能是見到緊張關係感到不安的自己主動參與介入的,三角關係在情緒系統緊繃不穩定的時候,容易浮現。你我原本是可以對話的圈內人,關係緊張情感情緒不敢輕易流露下,自在表達的機會變少了,你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拉入第三人或吸引第三人,他,加入。我和他越說越多、越討論越起勁,於是我和他便成了圈內人。和你說的話越來越少、越來越沒有交流,於是你默默地被推到圈外人的位置去了。

三角關係會看到兩個原本是圈內人的關係,變化成為加入一個他人之後,他人成為圈內的互動對象,原本的圈內會有一個人挪往圈外這樣的變化過程。漸漸移往圈外的那個人,若沒有看到個歷程、沒有看懂關係中緊張的情緒流動,往往也在圈外感受不舒服、被排擠,想要尋求被理解與被接受,會在找到拉入第四個人,延伸成為多重三角關係。在觀察下,你能明白工作單位就是一個情緒系統。

 

家庭情緒系統更是鮮明。沒事的時候,家庭成員和樂融融,不容易看到家庭成員互動存在著三角關係的現象。一件事情讓家庭成員全體一起因應帶來的正向情緒經驗,提供家庭成員參與感、存在感、有用的價值感。事情當然不會只有正向的情緒經驗,當中的負面情緒經驗在生活中陸續發生而慢慢累積後,可能成為一股緩慢浮現的不安或不舒服。家庭中常見的三角關係有婆媳相處與互動、凡事以小孩為優先焦點、父母不公平偏心、外遇等,這些讓人不舒服的事情,其實是慢慢累積而來的。

婆媳困擾。如果這是二代的家庭組合,我想稱為婆子媳的三角關係;若是三代的家庭組合,我想有機會稱為婆孫媳的三角關係。這意思不是家庭系統中只有這三個人成為三角關係,而是這三個人所形成的三角關係最為明顯,且是家庭成員們彼此都在意的互動。

婆子()媳之間糾結甚麼。習慣不同、觀念不同、喜好不同、各種不同。如果只是不同,是否就像本文一開始提到的職場經驗,你我的做法不同。面對差異不同,就是挑戰,一項打破既有概念的挑戰、一項情緒調節的挑戰、一項自己立場明確與否的挑戰。有人告訴我結婚之後才知道每個人的家是不一樣的,不是每個人的家都像我自己的家一樣的關係、互動、生活、價值。開始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磨合得很辛苦、很痛苦。為什麼我不能用我自己的方法做事、照顧人,怎麼還要看人臉色。節慶的日子和一大家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只好不說話。當媳婦的不要說話最穩當。公公婆婆說不動自己的兒子,就要我這個老婆去叫。我是老婆,我想當甜心,再說我也不認為我先生做法不妥,沒必要改呀。

如果你我都知道自己的生活習慣本來就從不同的家庭養成,一定有差異,兩個人有各自方式調整,這段磨合之後,就是接納與自在。在面對不同的時候,如果其中有人堅持自己的才,這是相對於而來的概念。一旦被冠上,沒有人喜歡待在的那一邊,會想要為自己澄清說明爭取被接受、認可,情緒已緩緩激動起來,這其中有個現象:我在意對方怎麼看我、會認為我是個怎樣的人。你觀察到了嗎?我認為探討重點加以瞭解糾結甚麼,我更在乎糾結怎麼發生的。

以婆子()媳的三角關係來說,他可能是兒子,可能是孫子女。兒子被期待要和媽媽同一陣線或夫妻要同一陣線,同一陣線就是圈內人的概念。在婆與媳的關係越來越緊繃的狀況下,其中最直接相關的家人就是兒子成為被拉入的第三人,與任一方成為被期待圈內。有的家庭中的年長的奶奶對著孫子女訴說各種心情,也會見到媳這位年輕的媽媽對子女訴說心情,接著容易見到的是孫子女見到奶奶和媽媽(婆與媳)二人衝突不愉快的時候跳進來當和事佬或仲裁者。

 

如果,你是婆子()媳三角關係例子的一員,你想要讓關係變得不同,是有方法的。Bowen家庭系統理論提出去三角以及界定自我的概念,這需要練習、需要與教你的人討論,也需要你從觀察認識現象,思考哪些重複的無效因應,也看看自己原生家庭中是否也有這樣的模式存在。

在本文前面,我認為面對差異不同,就是挑戰,一項打破既有概念的挑戰、一項情緒調節的挑戰、一項自己立場明確與否的挑戰。。面對差異就是打破既有概念的挑戰,是否讓你比較瞭解了。面對不同的做法、想法是會讓我們在視聽以及其他的感官接受的資訊就成為情緒的刺激,如果有機會瞭解與認識對方也許這個情緒的反應不會太過激烈,也搭配你自己平常有效的情緒安撫經驗,調整自己處在比較適宜的情緒反應狀態。吵架,是情緒激動下的互動。情緒激動的時候,我們的感官容易出現能力窄化的情形,只聽到幾個我們在乎的字眼,容易失去了一開始想要澄清與說明的目標而失焦。安撫自己的情緒能緩和平靜,接觸對方互動效果會相對好些。

接著,請界定自己的腳色。今天你是長輩媽媽?還是晚輩媽媽/媳婦?還是晚輩兒子或孫子?沒有一個腳色是全能與全責,各自不同的腳色有其責任範圍、能力行動的限制。釐清一下他與我的關係、你與我的關係。借用數學三角的定義來說明,三角是三個點由三個邊連起來,若去掉其中一條邊線,那麼三角就不存在。換句話說,去三角,就是經營與我有關的兩人關係,與我接觸的是你與我和他與我的關係。若我已經界定我的腳色,你和他的關係不等於我與你的關係,也不期待他能改善或幫我處理你我的關係。Dr. Gilbert提醒幾點(1)從平靜的思考與情緒中立,分別與三角關係的另外兩邊的人進行個別接觸。(2)在思考時,把他們擺在一起,並告訴自己我知道你們兩個可以解決問題 (3)記得在緊繃的情況下,局外人是個更好的位置。詢問和事實有關的問題,是個可表持冷靜局外位置的好方法。(摘自包文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2021)

不論我是哪個腳色,我看見各種不同的背後有各家自己的故事,接受每個故事的經驗影響有好有壞。面對和我自己經驗不同的做法,即使很不習慣很想要求對方照我的方法來做,我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衝動,然後安撫自己的不安緩和平靜下來。接著界定自己的腳色,在考量情境中的條件下,做出反應或比較合宜的行動。這挺不容易的,但如果你願意觀察,認識自己的反應與情緒,關係中與人的連結和情緒的流動,你有機會調整自己的反應,和以前不同。關係的樣貌也就會呈現與以往不同的品質。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康哲 的頭像
    馬康哲

    馬康哲的部落格

    馬康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