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en生活談  有狀況的人是他(),我要先行動求助改善關係?

 

 「有狀況的人是他,為什麼要我先採取行動。」、「他是有問題的人,他才要看醫生被治療。」或類似的話。

這些話,我很常聽到。話裡有好多故事、好多情緒和情感、很多與對方互動不順心的經驗,這些話裡也透露著長久互動下來的期待,期待彼此的關係能改善,即使不開心仍不想放棄。

 

那個「有問題的」人

這裡所稱的問題,可能是有個特別的反應,如:一看到有人咬指甲、哭泣或其他情形,「那個人」馬上就出現不耐煩;「那個人」常常在聽到有人提出建議,就事事表達不同意和別人唱反調;兩人爭著講道理,講到後來「那個人」表示自己身體不舒服,對話無疾而終;也可能是醫師診斷出「那個人」具有症狀的疾病。不論嚴重程度如何,對周遭一起工作、生活的人產生得干擾和不適程度不一,可以有不同觀點來了解「那個人」。從出現在我們眼前陳述被干擾的這個人,這些經驗都是主觀真實的資訊,完全沒有問題。相對地,當我們站在這個人的位置時,顯得「那個人」真的糟糕,甚至萌生想要幫助「那個人」、改變「那個人」、矯正「那個人」的念頭。這麼做了之後,往往帶來關係更大的衝突或不愉快,越來越多的不安和焦慮,關係朝著負面發展。

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會稱為「那個人」有「特定行為」。行為,是因應環境產生的反應。看起來「那個人」所處的環境具有某些刺激或影響,「那個人」因應了這些刺激或影響做出反應,時間久了、次數多了「那個人」重複出現的行為形成一種模式。Bowen理論指出這個人出現特定行為或症狀,代表了他與所在環境接觸互動的人、事、物在關係上出了狀況。這個環境指的是一個情緒單位、一個情緒系統。這提供我們一個系統的觀點:在情緒系統中的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不管說或不說、做或不做、參與多少,同時影響我們自己以及「那個有特定行為」的人。

 

情緒系統

一開始的那些話,可以看到至少有兩個人,他們的關係可能是伴侶、親子、同學或朋友、同事或上司和下屬。這兩個人有意義的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看起來雙方很難接受對方的想法或作法,彼此對對方的一言一行越來越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只要和對方講上幾句話,或者幾秒鐘,滿肚子的不開心、不舒服的感受和經驗立刻高漲。接下來的對話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對話重點因此失焦。

從系統的觀點,一開始看到對方的作法或聽到的想法和自己不同時,就有了些微不舒服的感受,可能透過言語、聲調、表情、動作帶著些許的不自在沒有直接表達不滿意,希望可以在可控制的情緒狀況下持續互動。對方在自己的情緒感受經驗中也被提醒有不愉快的經驗,但這些情緒感受的語言或非語言的表達速度實在太快,形成的是情緒感受的傳遞、彼此拋接。在越來越不安越來越緊繃的狀況下,情緒系統的運作削弱了額葉功能的發揮,只是看起來像是跟對方講道理,實際經驗到的卻是彼此陷入難以接收也無法傳送想要表達的想法或觀點的狀態。

這個人和「那個人」可能越來越用力地各自堅持,而淪入批評優劣、是非演變為衝突的互動可以想見。或者其中一方努力講道理,展現自己高度的能力或知識,相對的一方只能接受或聽從建議而為。也可能在無法以道理說服對方獲多次建議卻不見效之後,心生疲累不想在參與或協助對方。倘若負面的情緒經驗不斷累積,往往會帶給我們怎麼努力都無效的經驗,即可能選擇放棄、不想再努力。關係可能是越來越疏離,最後就不再對話、拒絕互動。當關係中的不安無法削減或是日漸緊繃,換句話說就是焦慮逐間增加時,還有一種常見情形就是可能習慣性地往一個家人或往一位朋友傾吐這些不快的情緒,或是找人評理當公親。原本不安的二人關係不知不覺地拉入的第三人,形成了三角關係。Bowen指出衝突、疏離、互惠的高低功能支配順應的互動、以及三角關係,往往是我們在情緒系統中因應關係中的焦慮(不安緊繃)常見的行為模式。

這是負面情緒在關係中流動的情形。系統理論讓我們看見這個人和那個有問題的人如何在情緒的運作下發展出關係模式。

 

正負情緒都會在系統中擴散蔓延

在關係中傳遞的是情緒,負面情緒影響彼此,那麼正面的情緒,當然也會影響其他人。關係之所以存續,就是有正向的互動情緒經驗,才足以支撐和維繫。在乎、重視對方,而希望可以有些調整或修正,讓關係不再惡化。

有人認為這時候要努力讓對方開心,營造正面的情緒經驗確實會有幫助,這方法確實重要。同時,我認為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是停止彼此又陷入過去的互動模式,不讓模式越來越加速度的反應。換句話說,這是個停損的概念。負面情緒對關係帶來的傷害是強大的。John Gottman的研究提出一個1:5的神奇比例,意思是說一次負向情緒的傷害,抵得過五次正向情緒的營造效果。正因如此,讓負面情緒模式減緩運作就很必要了。

如何停止陷入重複的模式,概念很簡單,就是觀察。這個觀察,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因為不容易,更需要練習。

觀察什麼?觀察的是這一段兩人互動如何展出如此模式的過程,同時也要觀察自己個人內在的狀態與變化。不論兩人當時講什麼話題,當出現重複行為模式的時候,自己心裡頭在想甚麼?有怎樣的情緒反應?

有人會需要花上一點時間才能平靜,回想到自己當時聽到、看到、想到的、感受到的;有人可能繼續忿忿地堅持自己的想法沒有錯,很難發現陷入爭對錯的習慣反應;有人在話一出口或是習慣的反應一出現之後,立刻就掌握到自己當下的情緒變化和好幾個衝出來的想法;無論是怎樣的情形,這些都需要練習。願意練習,也嘗試練習的人,相對地更容易觀察到自己和對方的互動怎麼發展出這個模式的。

在每每的互動出現緊張或緊繃時,就先安穩自己的心情,是第一要務。平靜下來了,可以為自己開啟感官功能與觀察的能力。接著,請思考一下如何做出和以前不一樣的反應。能觀察到的人很快就會發現,不重複以往的語言或動作,彼此的互動模式就不會越演越烈。當回應對方的語言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時,先前的模式就停在那裏、那個程度、那個樣子。從負面情緒會影響彼此的情形來看,當負面情緒不再擴張,正面情緒就有機會影響彼此。

 

誰先行動

我想沒有人喜歡在關係裡和對方爭輸贏、爭對錯、評是非,也沒有人願意長期處在輸的、錯的一方。這樣的互動或言詞的表達,透露出希望對方可以聽到自己的想法、感受收到自己的心情,就是兩個人可以同在、共感的陪伴或交流。可惜的是對方沒有聽到或感受到,一個沒有留神地來越大聲地表達,好像我們用力講道理一樣。越來愈情緒性的反應,也呈現情緒越來越自動化地反應,原本想揭露的想法或期待、被包容接納的同在需求,在口語表達和非口語的行為互動中受到情緒影響而失了焦。

先觀察到這個模式,發現彼此之間有著重複卻跳不出去的循環的這個人,我認為就是適合先尋求協助,最有機會跳出重蹈模式的人。如果這個人是你,那麼你就是適合先行動的人。關係是互動出來的,一旦我們發現這個模式,就會明白在發現之前,原來自己不知不覺地和對方在關係裡共舞,對這個模式默默地貢獻成為今日的模樣。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地不知不覺,也總是在觀察發現後,有了想要讓關係變得不一樣的念頭,也可以知道如何讓關係有不同的發展和樣貌。關係中付出的行動或任何反應,在觀察之後需要思考再行動。懂得安頓自己的心情,對對方有足夠或充的認識的人,就是你。

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概念目標是降低焦慮、提升自我分化。降低焦慮,相對地就是安頓自己的心神產生平靜的情緒,這是自我分化的開始。看懂情緒流動和互動模式,不隨著情緒起舞,就是邁入提升自我分化程度的階段了。

 

有知有覺地為自己的言行思考與反應

我常在工作的時候說明諮商是個後知後覺的過程。同樣地,Bowen理論也是幫助我們依據理論練習後知後覺,然後有知有覺地與他人互動相處,關係從練習開始,就會有不一樣的變化。

我們可以為自己、為經營關係的角色做一點調整。相對地,我們無法為他人負責。我們已經知道我們與對方共舞出的關係,自己也有所貢獻。過去的模式的形成是我們不知不覺的狀況,透過觀察才有後知後覺的領悟,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可以有知有覺地表達。

首先需要的降低焦慮,指的是先安頓自己的身心可以自在輕鬆一點。

身心是一致的。心裡自在意味著不緊繃,身體感官功能就能聽得到、看得見,也能把重點說得出來或說得清楚。互動的兩個人,對於彼此傳遞的情感和想法的訊息,自在的人能接收也能表達。別忘了,情緒會擴散傳遞感染對方或周遭的人。當自己自在,對方也會感受到這份自在。

這是個開始,練習有知有覺地觀察、思考和反應,練習不同於以往的習慣做出反應。

 

到底有問題的有狀況的人該先看醫生或求助,還是周遭的人看了難過受不了要先尋求資源,沒有一定的答案。很明確的一件事,改善關係,從看得懂模式形成的那個人開始行動,效果最好。 

 

 

 

 

arrow
arrow

    馬康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